原本的檔案(5,184 × 3,456 siōng-sò͘ , tóng-àn chiàm-liōng: 12.3 MB, MIME luī-hêng: image/jpeg

Chit--ê Wikimedia Commons--ê tóng-àn ū khó-lêng hō͘ kî-thaⁿ--ê choan-àn ēng tio̍h. Chia sī chit--ê tóng-àn i--ê soat-bêng.

Khài-iàu

Soat-bêng
中文(臺灣):鐃鈸,作者為林烈旗、林烈鐘、林烈輝,創作於1987年,直徑25cm,厚3.3cm;青銅材質製作,是林午鐵工廠的薪傳作品,頗具有紀念價值。 林午鐵工廠於1949年由林午創立,1987年,林午獲頒教育部第三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工藝類,更進一步把銅鑼工藝技術,推向世界高峰。林烈輝、林烈鐘、林烈旗3兄弟從少年時期便跟隨父親在鐵工廠敲敲打打,而許多成品必須由必須3個人同心協力,1人敲、2人扶著銅片兩端慢慢轉動,將筆直的銅片逐漸敲出完美的弧度,本件作品鐃鈸,即由三兄弟合作完成。鐃鈸為一套兩件,用手互相撞擊而發聲,可以用在京劇,歌仔戲,客家戲擔任樂器之一,若要精細去分,則小的稱為「鐃」,聲音較響亮,大的稱為「鈸」,聲音較渾厚。另外,鐃鈸也可用於宗教典禮上,為法器一種。 如今林午鐵工廠逐漸傳承於第三代,林烈輝、林烈鐘、林烈旗3兄弟也慢慢退居幕後,類似產品已成為林午鐵工廠的珍藏作品,具有傳承的故事性,值得建置典藏。
Chhut-chhù https://memory.culture.tw/Home/Detail?Id=283355&IndexCode=Culture_Object
Chok-chiá 創作者:林烈旗、林烈鐘、林烈輝。貢獻者:林烈旗、林烈鐘、林烈輝
拍攝地點24° 45′ 46.97″ 北, 121° 45′ 16.08″ 東 Kartographer map based on OpenStreetMap.位於此地的本圖片與其他圖片: OpenStreetMapinfo

Siū-khoân

w:zh:創用CC
標示名姓
此檔案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 3.0 臺灣授權條款。
你會使自由:
  • 分享 – kho͘-pih, hoat-pò͘ kap thoân-pò͘ pún chok
  • 重新修改 – kái-pian pún chok-phín
Àn i-hā ê tiâu-kiāⁿ
  • 標示名姓 – 您必須指名出正確的製作者,和提供授權條款的連結,以及表示是否有對內容上做出變更。您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來行動,但不得以任何方式表明授權條款是對您許可或是由您所使用。

說明

添加單行說明來描述出檔案所代表的內容

在此檔案描寫的項目

描繪內容 繁體中文

著作權狀態 繁體中文

有著作權 繁體中文

授權條款 繁體中文

視角坐標 繁體中文

24°45'46.966"N, 121°45'16.085"E

曝光時間 繁體中文

0.008 bió

焦距比數 繁體中文

5

焦距 繁體中文

24 hò̤-mī

ISO速度 繁體中文

800

多媒體型式 繁體中文

image/jpeg

相片 繁體中文

Tóng-àn ê le̍k-sú

Chhi̍h ji̍t-kî/sî-kan, khoàⁿ hit sî-chūn--ê tóng-àn.

Ji̍t-kî/Sî-kan細張圖寸尺Iōng-chiásoat-bêng
hiān-chāi2022-nî 4-goe̍h 13-ji̍t (pài-saⁿ) 09:202022-nî 4-goe̍h 13-ji̍t (pài-saⁿ) 09:20版本的細圖5,184 × 3,456(12.3 MB)Muyueh Bot

ē-kha ê ia̍h ū iōng tio̍h chit ê iáⁿ-siōng:

tóng-àn hō͘ lâng sái--ê chōng-hóng

Ē-kha--ê kî-thaⁿ wiki ēng tio̍h chit--ê tóng-àn:

元資料